NEW BEING
孙宇,张怀儒

Tong Gallery+Projects空间将于2015年7月26日下午四点开启全新项目展NEW BEING。NEW BEING 将作为Tong Gallery+Projects空间每年的常设项目,与具有发散性、实验性及一定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合作。此次参加项目展的艺术家是央美2015届实验艺术学院毕业生孙宇、张怀儒。

前言

文/徐婉娟

孙宇和张怀儒是今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是不是“典型90后”还有待观察,但从作品所透露的端倪中,可以嗅到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正在试图寻找和建立自我的一套艺术创作系统。

很有意思的是,大学时期两人虽为同班同学,但性格却走了个180°的大开角,作品在呈现面貌上自然也就不同。孙宇看似感性狂野,喜欢独自享受不被打扰的时光,却对数学、物理学、空间学等方面的诸多知识所引发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近乎痴迷。这也导致他在创作初期,对自己所产生的创作灵光会追本溯源,通过具体和细密的安排,将宏观的问题具体化呈现。一如他的毕业创作《大世界》,他从《上海大世界》年画中提取灵感,现在看来有些荒诞色彩的“大世界”年画,确是当年人们心中的伊甸园。孙宇继而通过这个题材开始设想当下现实中的伊甸园应该是什么模样。从广场舞到精神形态,按照人类需求一层层递进,五彩斑斓,热闹非凡。一个宏大的命题就这样被他生生提取、压缩、打包进了六个灯箱装置中,如此简单粗暴,却又觅见自身的渺小。

而张怀儒却是比同龄人沉稳内敛了些,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和多数学生相同。这种日常化、标准化、模式化的生活规则,逐步在他的课堂作业中显现。多年模式化的写生训练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套路,从小学画到大学,深谙其中道理的张怀儒,开始将毕业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他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石膏几何体上。标准和程式总是容易让人忽略个体的真实,他用摄影的手段对石膏进行“扫描”,将常常被默画的石膏放大到极致,使得你对它的姿态和“吼叫”不得不引起重视。外面看似内敛的张怀儒却用一种疯狂的方式,一种强迫的方式,让你无法规避真实。

把他俩放在一起着实有趣。无限放大的个体真实与霓虹艳艳的欢愉世界,一位表现宏大世界,一位表现细微尘埃,却都有沧海一粟的感觉。一如两位年轻的艺术家,虽然都在探讨现实与真理的问题,但各有侧重,各有疯狂。


人类整个存在的意义是否是在寻找这样的怎样的共同快乐,还是其实是有着更本质的力量在操控着人类达成这样的目的,我想到的是原罪故事,人类正是因为吃了智慧果实,开始远离伊甸园(也可以说是天堂),其实是人类从原本的一个共同快乐的意识中(共同体)分离,开始变的复杂,因此他们觉得自己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而在作品的剧情中,人类依旧在寻找着这样的共同体,历史长河中的各个伟人都在寻找,而最初找到的是广场舞的大妈领舞,但是当这个线索被慢慢放大,达到可以看见更加明确的线索(五大正多面体),最后到达那个本质(也就是五大多面体朝向球),原来,真正的我本质是就是那个黑球,而人类真正的快乐的共同体便是从万象纷呈中回到变向那个球的过程,这样的一个paradise伊甸园便是真正的天堂。


石膏几何体是古希腊人利用几何数学尝试理性认识世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经典造型之一,这些石膏体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语境下,常常被拿来当作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具,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表现形体的能力。但是传统素描往往忽略所画物体本身的唯一性,而是注重打造光影下的完美形体。在这件作品中,我尝试用摄影的方法,在灯光的照射下,运用相对理性的方式对石膏进行“扫描”,所得到的结果对重新认识这些石膏几何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张怀儒

孙宇看似感性狂野,喜欢独自享受不被打扰的时光,却对数学、物理学、空间学等方面的诸多知识所引发的哲学层面的思考近乎痴迷。这也导致他在创作初期,对自己所产生的创作灵光会追本溯源,通过具体和细密的安排,将宏观的问题具体化呈现。一如他的毕业创作《大世界》,他从过去几版描绘上海大世界的年画中提取灵感,现在看来有些荒诞色彩的“大世界”年画,确实当年人们心中的伊甸园,孙宇继而通过这个题材开始设想当下现实中的伊甸园应该是什么模样。从广场舞到精神形态,按照人类需求的层面一层层递进,五彩斑斓,热闹霏凡。一个宏大的命题就这样被他生生提取、压缩、打包进了六个灯箱装置中,如此简单粗暴,却又觅见自身的渺小。

这在一份对90后关键词调查中所显示的“宅”、“健身”、“减肥”、“炸鸡”、“LOL”,“萌摄”、“日摇”等等一系列中,张怀儒好像并不在其中,也确实是比同龄人沉稳内敛了些,过着和多数学生一样两点一线的日常学习生活。这种日常化、标准化、模式化的生活规则,逐步在他的课堂作业中显现。多年模式化的写生训练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套路,从小学画到大学,深谙其中道理的张怀儒,开始将毕业创作的目光所定在他打了十多年交道的石膏几何体上。标准和程式总是容易让人忽略个体的真实,他用摄影的手段对石膏进行“扫描”,将常常被默画的石膏放大到极致,用几万张石膏的细节拼合成一张石膏的肖像,这无疑从工作方法上就是反成功学的姿态,使得你对这样一组强势的肖像的姿态和“吼叫”不得不引起重视。外面看似内敛的张怀儒却用一种疯狂和强迫的方式,让你无法规避真实。


但仅仅基于几次的交谈和碰面,以及对他们的来回观看,想要从表面上去了解他们,显然还不够。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又找来同为90后的谢劲,将打算拍摄的短片中,常规的“我提问,你回答”的环节,改成让孙宇和张怀儒自行对话。索性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来更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想法。短片的开头,在我的提议和整个团队的商量下,由他俩各自在互不交流的情况下,写下彼此印象。直到短片拍摄前,相互交换,然后在短片中一一印证和延展开来。在短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菲律宾之旅,对于近期台湾粉尘爆炸、优衣库事件的讨论,对于各自性格的剖析和袒露,对于90后与社会现实关联的想法,以及各自如何看待对方的作品,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无预防等等。在相互的不断印证和补充下,媒体将90后简单粗暴所勾勒出的“傻白甜”印象一层层的剥离。不经好奇,90后都像他们一样?还是都像媒体所说的一样?

孙宇给人的感受是喜欢并且享受独自往前冲所来带的冒险与刺激感,但在他享受独自经历的同时,有常常对诸如宏大的“世界观”等一系列哲学命题产生好奇与提问。而在同学们眼中“老好人”的张怀儒,在内敛和机敏和外表下,同时又渴望被燃烧,渴望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质疑,不然他不会主动申请加入孙宇的菲律宾之行,也不会没日没夜在电脑前用无数的细碎的细节拼凑一个他原本可以省时省力完成的作品。


一位表现宏大世界,一位表现细微尘埃,却都有沧海一粟的感觉。无限放大的石膏细节被安排在敞亮的白色空间中,而霓虹艳艳的大世界却被挤压在相对狭长紧窄的空间中。用宽敞强化细节,用紧致包裹宏大。一如两位年轻的艺术家,虽然都在探讨世界与现实的问题,但各有侧重,各有疯狂。


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8月28日。


——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