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距离
2025.9.27-10.26
董雯霏

安全距离



在董雯霏的绘画中,“ 匿名 ”不是退隐,而是一种主动制造的安全距离。通过抹去面孔、削弱身份,她让观者 脱离“ 是谁 ”的追问,转而进入“ 关于什么 ”的感知。齐美尔在《秘密与秘密社团》中指出:“ 秘密是一种社 会形式,它在显露与隐藏之间制造张力,从而生成新的交流可能。”董雯霏的作品正是将这一张力化为绘画 的结构:匿名不是退后,而是另一次进入经验的方式。

最新的画面多以切片的局部呈现:手臂的弯折、书写的姿态、身体被窗帘与光影半掩。面孔的消失并非缺失, 而是一种转译。列维纳斯曾强调“ 面孔 ”作为伦理性的显现,而在这里,面孔的隐匿反而迫使观者从身份的 表层移开,直面经验的内在性。匿名化的动作与物品(书本、花朵、布料)因此成为秘密的容器——观看的意义 往往不在于图像“ 是什么 ”,而在于它如何“ 刺向我们 ”。

这种匿名并非单纯的形式策略,而与艺术家的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搬至杭州后,董雯霏进入近乎隐居的生活 状态,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空间的切片化沟通。玄学的实践成为另一种观察方式——在渴 望与焦虑的驱动下,人们吐露出最深层的秘密,而这些片段最终在绘画中被重新安置。以动作、遮蔽的身体或 静物的形式出现,匿名地被安置为观者的经验入口。

“安全距离”作为一种观看的姿态,在匿名与秘密的张力中,观众被邀请进入一种新的感知关系:不再凝视 某个“ 他者的身份 ”,而是在安全的距离内,触及那些被遮蔽却真实存在的生活片段。

* 列维纳斯,埃马纽埃尔《。总体与无限:对外在性的论文》,凌志军译,匹兹堡:杜肯大学出版社,1969 年(法 文原著 1961 年出版)。

* 齐美尔,乔治《。齐美尔社会学》,沃尔夫编、译,伊利诺伊州格伦科:自由出版社,1950 年(德文原著 1908 年出版)。